一直以来,辣条江湖有两个主流门派,南派和北派。
南派,指的是湖南派。这种“话语权”源于辣条脱胎于湖南平江的酱干小吃。2007年,湖南出台相应食品标准,将辣条定义为“挤压式糕点”。
北派指的是享有原料优势的河南派,对于南派的“挤压式糕点”定义,北派们“不干了”。还在2007年,河南也出台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,将辣条定义为“调味面制品”。
过去12年,南、北派少不得为这事儿起纷争。更“麻烦”的是,“争议”不仅在南、北派间进行;安徽、宁夏等地也出台了与之相关的地方生产标准。不同版本的标准,在添加剂使用的种类以及用量上有所差别,进而引发了异地销售得不到当地监管部门认可的“困难”。
重点在于,标准不同,还会引发关乎企业生产红线的问题——食品安全。
所幸,结束往日没有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,自明年起有望得到改善。且据新京报报道,目前,辣条的国家标准草稿正在制定中,行业标准已经制定完毕,等待公示。
有观点认为,辣条近几年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,如若外在环境较为健康,今年可能是休闲食品行业里的“辣条元年”。
不仅是大企业对辣条感兴趣,春季糖酒会上,不少小型企业纷纷涌入赛道。酒店展期间,不少展厅入口均被辣条新品占领。
事实上,辣条行业的门槛并不算高。
“辣条的原料便宜,而且生产工艺简单——整个生产过程可以概括为通过膨化机将和好的面高温挤压变熟,再进行调味、装袋、装箱。”一观察者说。
野蛮生长了20余年的辣条行业,缺少“统一的标准”。虽然淘汰了一批小作坊,但仍旧鱼龙混杂。于是,错失的“辣条元年”变成了“肃清整改年”。
“我们公司在平江县,3·15后的一段时期,每天都要接受多个部门的联合检查,包括市场监管、消防、环保等。”一从业者表示。
今年的3-4月,甘肃省、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公告,要求校园及周边200米内禁售辣条。多地相关部门还进行了“查整5毛食品”行动。
不过,从年初至今,对业内多数已成规模的企业来说,虽然受大环境因素波及,但这些影响仍在其可控范围内。
一从业者称,“做好自己即可。”
这份底气源于他对行业未来的信心——因感受到市场消费信心仍存,行业发展远未触及天花板,使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市场开拓上。
这点,从线上流量较高的休闲食品企业,可窥一斑。
鱼龙混杂但欣欣向荣,这或许可以用在这个“毁了3亿年轻人”的行业上。
湖南平江县食品行业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有面筋食品(辣条)厂家1000余户,产值500亿-600亿元。而2015年,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值也不过400多亿元。
目前,辣条从业者们对行业未来信心满满,尤其是在地方生产标准陆续取缔,呼唤多年的国家生产标准出台“苗头”愈胜的背景下,也就不免增添了些许士气。
当然,这也是一把双刃剑,对那些“不一致”的企业来说,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。如果还想在这个赛道上争些什么,就需要积极应变了。
于整个行业而言,这或是“宛若新生”般的开始。